洛阳信息网

如何还原“最早”的紫禁城?凡拓助力二里头博物馆数字化升级

分享到:
 2021-06-08 19:03:06 来源: 阅读:-G0

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地处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境内,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自从1959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先在这里发现了埋藏了数千年的夏文化密码,考古团队已经在300万平方米的遗址上夜以继夜地发掘了60多年,发掘出惊艳世界的国宝级文物,探讨出深刻影响华夏文明考古研究的重大论断。不断刷新考古的发现——中国早期的城市干道网、宫城、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青铜礼乐器群、青铜近战兵器、青铜器铸造作坊、绿松石作坊、使用双轮车的证据……


现代博物馆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物真正“活起来”?在数字展览技术发展契机下,如何突破传统展示方式,还原一个真实的夏都王朝?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馆(以下称数字馆)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既从宏观层面向参观者展示二里头文化在历史坐标系、文明坐标系、世界坐标系中的地位和价值,又提取考古及学者研究成果的点滴,分门别类地制作特色数字展项,通过三维数字影片、触控、体感等多种手段,展现二里头夏都作为“最早中国”的风貌。

数字馆位于博物馆二楼,由原来的文物修复厅和临展1厅改建而成,分为序厅、A区、B区三个区块,设立了“最早中国·探寻之旅”“赫赫夏都”“王室巧作”“敬天法地”“探秘未知”五大篇章。

一个“神秘地下空间”

裸眼3D数字体验空间开启“最早中国”探寻之旅

结合博物馆特殊的空间层次,主创团队在数字影像上进行了裸眼3D视觉的大胆创新,打造三进式宫城城门、二里头文物出土的“神秘地下空间“。二里头夏都遗址的各类代表性出土文物及夯土、龙、历史年表等元素悉数登场,最早的双轮车辙、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紫禁城、青铜器、绿松石器都有了具象而生动的震撼演绎。炫目的科技感三维特效,既给参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为“最早中国”的亮相增添了神秘感和神圣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一个最早的“紫禁城”

十字型玻璃栈道悬浮观展,身临夏都王朝

“赫赫夏都”展示区分为四个小节,分别是“征伐方国——卜事兆吉,兵戎相见”、“大捷回朝——国威大振,民心归顺”、“四方来朝——九州共聚,威仪天下”、“筵席礼宾——轻歌曼舞,觥筹交错”。观众站在玻璃栈道上,犹如悬浮在展区中央,“居高临下”沉浸式感受夏朝时期二里头的环境地貌、百姓的劳作和生活,以及夏王所要处理的“国之大事”。


主创团队根据大量的夏商历史考据和考古研究,从人物服饰、劳动生产、饮食习惯、器物使用、建筑样式、战争事件、礼乐制度、邦国礼仪等方面的细节尽可能完整呈现夏都生活劳作、王权政治的面貌,让观众不必通过艰涩的语言文字以及出土的零星文物去猜想夏都,而是直接“沉浸”在夏都恢弘、规整的“城市”中,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看四夷宾服的中央政权的威仪,了解夏都的强大王权和等级礼制。带领观众一睹最早的“紫禁城”的严谨规制、王国征战的恢宏气势、夏王车辇仪仗的盛大威武以及王室仪典宴饮的不凡气派,产生穿越时空、纵横天下的观影感受,真正走进一个“赫赫夏都”。


一个手工业作坊

虚实结合数字场景,还原先人匠心造“国宝”

中国最早的大型围垣作坊是二里头夏都遗址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之一。在官营的手工作坊里,集中资源和人力为贵族的礼仪需要和审美需要打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绿松石器,是阶级分化、政治集权、生产力进步非常重要的体现。

作坊是一个包含了各种生产工具、制作材料、复杂设施的场所,铸铜制器的工序繁琐、耗时耗力,匠人工人众多。为了在小空间内将这种制器作业的热火朝天表现出来,展区内搭建了“半截”实景工棚,另外一半则依靠LED大屏影像打造的纵深空间呈现,将繁复的工序、工具、设施和人员都熔于一炉,再现青铜器作坊从原料制备、塑模、烘干焙烧、制范、熔铜浇铸、冷却脱范的制作全流程,也将绿松石器精加工阶段的切割、打磨、镶嵌工作一一精确呈现。在这里,观众还可以通过手势感应互动装置和触摸“数字工作台”亲身体验青铜器、绿松石器的制作工序。

一场“风雨”中的祭典

4D多感官场景体验远古祭祀文化

自然崇拜,是缺乏自然科学知识的古代社会普遍的原始信仰。夏朝先民们面临反复无常的自然变化,将无奈、恐惧的情绪化作崇拜和敬畏的宗教心理,因此出现了祭天地、祀四方的古老传统。

在“敬天法地”的场景体验中,主要呈现的是一场发生在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区的祭天求神仪式。对现代观众而言,3700年前的祭祀仪典既晦涩又陌生,为了让观众可以更加感同身受夏都先民们面对自然的无助与敬畏,天花矩阵LED结合墙面LED大屏。错落的天花矩阵视觉上更加灵动轻盈,与墙面7m×4m的完整大屏互补,观众可以全方位感受风云幻变的自然天气。

除此之外,现场还加入了4D影院级的配置——风机、雨机、闪电机特效设备,与影片中的暴雨、狂风、电闪雷鸣的影像配合,感受到风刮在脸上,雨水打在身上,闪电出现在头顶四周。让观众从视觉、听觉、感觉、触觉上全面感受可怕又强大的自然力量,最大限度地引起他们的“共情”,更能沉浸到祭祀仪典神圣、庄重的情境和氛围中。

一些未解之谜

在“长河“中探秘未知的发现

在数字馆的前四个篇章中,观众已经了解了夏都的政治形态、王城布局、精巧的作坊制器技术、神圣的祭祀仪式,但二里头夏都遗址的考古发掘依然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更值得期待和玩味的是那超过98%的仍待发掘的“未知”。

在“探秘未知”的篇章,如何表现不确定、不清晰、充满问号的“未知”?数字馆设计了“在历史长河中探索未知”的概念。L型流水地幕打造出梦幻神秘的互动体验,墙面是“未知”的象征物在水流中错落放置,观众用手触碰“未知”,即可看到关于二里头夏都遗址考古研究大胆前瞻的猜想和可能性,比如绿松石铜牌上的“兽面”是何种动物,夏代陶片上的“刻符”是文字吗,夏代已经制造出铜方鼎了吗?每一个“未知”都对夏代乃至中华文明史探索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未知”背后的历史意义厚重深远,在表现上就需要尽可能符号化和简化,才能让观众在短时间的观影中领略到其中深意。因此在数字影片画面的处理上,尽可能简洁、集中表现核心元素,做到“举重若轻”。

另外,利用L型幕与观众直接接触的地幕部分,营造出“脚踏河山”、”置身寰宇“的科技感体验,让观众在历史长河真正地体会到“未知”的深邃悠远和惊喜不断。


数字展陈延续与传承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本是河南洛阳偃师市一个普通村庄的名字。据介绍,二里头遗址目前发掘总面积超4万平方米,出土文物万余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遗址。其发现和发掘影响深远,要将其重大的历史、考古意义以及夏朝作为“国”的面貌清晰展示给大众却并非易事。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馆的所有数字影片动画场景、兵器礼器、人物服饰等元素,均是严格以出土文物和相关研究成果为依托的,例如“赫赫夏都”篇章中,航拍效果的宫殿群是以一号宫殿遗址为基础进行的数字建模。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2004年发掘的一号宫殿遗址,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原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说:“一号宫殿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紫禁城’,宫城遗址虽然仅仅是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左右,但城市布局中轴对称、坐北朝南、功能分区等,为中国后来古代宫城确立了基本范式。”在宫殿特写展示中,宫殿的高度、墙面的效果,甚至于廊庑里特有的三根柱子呈三角形为一组排列的支撑方式都按照考古成果来进行数字建模和展示。


至于影片中士兵的兵器、祭祀场景中出现的礼器,也都是以二里头出土文物的实物建模,然后按照场景的需要,按比例缩放,完全依托于考古成果,真正地让文物“活”起来。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馆因地制宜的创新、融合夏代遗址特色的设计、跨感官的多维融合创造以及在三维数字影像上的裸眼3D视觉效果,都切实地为内容信息的精准传达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化抽象为具体,让存在于研究论述中的夏都“活”了起来,让夏代历史更加真实可感;小载体大容量,以不足750㎡的展陈空间,在30分钟的参观时长内将夏都的政治、生活风貌以及重大的历史意义全部囊括;零展板纯体验,服务于数字科技时代的观众认知习惯,以视觉化、互动化的数字体验让厚重的历史文化更容易被受众消化和吸收。希望通过这些数字化展陈手段,让更多的人走近二里头,了解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增强新时代文化自信!

相信在未来的博物馆陈列展示中,作为博物馆传统陈展的一种“进化”形态,数字化展陈必定能够在与传统文化相融,与历史碰撞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文化价值和时代风采。


推荐阅读:叶紫网

文章评价COMMENT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

暂无网友的评论

意见反馈

×
J